“周末又上哪玩去了?和谁?”

“平时几点睡几点起?”

“有人追你吗?”

“最近考试了吗,考得怎么样?排第几?”

……

步入大学,随着我们对独立的需求愈发强烈,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总是让我们无所适从。有些同学在面对父母的“问候”时不自觉地用不耐烦的语气搪塞,有时甚至会因为难以理解对方而争吵,可事后想起,又不免觉得愧疚。

与父母沟通是人生中的必修课,学会正确回应父母的关心至关重要。如果你正在为父母“过于频繁的关心”感到困扰,就赶紧收下这份亲子沟通“心”指南吧!


图片
一、话不投机“心”原因


图片
图片

1.认知错位的“代沟”

父母与我们年龄差距大,生活环境、成长经历都大相径庭,这些客观的差异造成了我们与父母的认知领域差异和价值观偏差,因此我们常常感觉与父母没有共同话题,对待事物的观点也往往无法达成一致。

他们常常不能理解年轻人的思维方式:想不明白你为什么要出省上大学,为什么不愿意考公当老师,为什么不愿意他们把你的私事往外说……


图片

2.由担心引发的“控制”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到其他城市上学,初入社会,涉世不深,父母担心我们的安全、健康、学业、心理状况与人际关系问题。这种担心与焦虑往往具象为“频繁的关心”。而过于频繁的“问候”往往让孩子产生一种不适的“被控制感”。


图片

3.不被信任的“郁闷”

父母隔三岔五的关心不断地向我们传递“我不放心你”的信号,仿佛在用“我才不相信你会刻苦学习”“我不认为你会早睡早起”“你无法和同学老师相处融洽”“你没有很上进”这样的言语反复敲打我们。这种不信任会给孩子们带来的糟糕的情绪体验,使孩子们更倾向于逃避与父母的交流。


图片
图片


图片

二、“冷处理”将引发的“心”困境



图片
图片

1.沟通减少

有效的沟通是构建良好亲子关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若不尝试改变亲子间这种别扭的沟通方式,很有可能会导致亲子间沟通意愿下降,沟通减少。


图片

2.家庭氛围不和谐

亲情的温暖往往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显露,而这样的沟通方式很可能会破坏家庭氛围,使家庭难以为我们提供正向的情绪价值。


图片

3.对亲子双方造成伤害

父母渴望与我们沟通,了解我们的近况,却往往因为我们的反感被拒之门外。孩子不愿沟通、淡漠交流会使他们感到孤独、心寒。

而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大多数时候不会将父母的“问候”与关心联系在一起,而更多地把它归于父母控制欲与不信任,进而产生厌烦和郁闷的情绪。


图片
图片


图片

三、愉悦沟通“心”妙招



图片
图片

1.改变认知

或许现在的我们无法想象,已步入中老年的父母的精神世界有多么单调无聊。他们更多地把对生活的期盼寄托到孩子身上,渴望与我们交流,了解我们生活的近况。

我们应该意识到,他们需要我们的陪伴与慰藉。那些笨拙的、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不适的问候与关心,很可能是他们想与我们交流的信号,我们不因简单粗暴地把它们拒之门外。


图片

2.主动与父母分享自己的生活

与其等待父母的问候,不如自己掌握主动权,主动与父母分享生活的近况。告诉父母你的新变化、新尝试、交到的新朋友、学到的新技能、打卡的新景点、解锁的新美食……让他们看到你的成长,分享你的喜悦,感受到你积极的生活态度;让他们知道你有目标、有追求,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不仅会减少父母的担心与焦虑,也能让他们得到爱的回馈。同时,我们自身也能在分享的过程中强化对生活中正向情绪的体验。


图片

3.让父母成为聊天的话题

亲子间的对话往往以孩子为中心展开,但如果父母的过度关心让我们感到被控制的不适,我们不如反其道而行之,主动询问父母的生活,让他们成为话题中心,引导他们分享自己的生活。这不仅能让失去自我的“控制狂”父母渐渐找回自己的生活,也能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爱与关心,进而促进健康亲子关系的构建,推动良好家庭氛围的形成。


图片
图片


图片

四、亲子沟通“心”看法


图片

当代大学生如何看待父母的关心?他们在与父母沟通时又有什么心得体会呢?

我们在学院中匿名采访了一些同学,一起看看同龄人们是怎么说的吧:

同学A:

父母的关心首先体现的是他们满满的甚至溢出来的爱意,至于关心中夹杂的其他成分,我们要自己学会取舍,用心体会其中的温暖

在自己感到不适时,应及时与父母沟通,不应该让父母的一句“为你好”挡住千万个真实的需求和理由。父母与我们这一代人之间的沟壑无法被填满,他们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爱你~

平时我们也可以主动与父母分享自己的生活,消弭父母内心的担忧与不信任,感情永远是相互理解共同维护的啦~

同学B:

从小生活在极为传统的中国式父母的管教下,我越发开始思考父母对我的关心以及我渴望得到的关心这二者是否对等和协调。父母的关心最内核的还是为我们着想,但这份念想对我们是否有帮助,在某些时刻是很值得商榷的。也许这便是中国式亲子关系永远尚待跨越的横沟,观念和认知的差异导致父母和我们对这份“关心”的意义有着不同的考量。

当然,当这样的关心突如其来时,身为子女的我们首要的是不能过于莽撞,应尝试沟通,即使你知道这样的沟通也许不会有什么效果,但敢于向父母清晰地表明你的想法一定是一件勇敢的事

同学C:

虽然有时候确实不太理解我父母和我说话的方式,自己也常常炸毛,但这也许就是他们那一代人认同的教育模式。这是时代氛围的产物,我们也不能全然把责任推到他们身上。

新的时代环境下,我们更向往彼此尊重的、包容的、坦率的爱,我们可以告诉他们我们的诉求,也可以先试着以这样的方式爱他们,为他们补上缺失的“爱的教育”这一课



图片
图片


事实上

没有人天生知道如何做一个好父母

正如没有人天生知道如何做一个好孩子

只要多一些耐心与包容

真诚的沟通会为彼此的爱搭筑桥梁

我们一定能触碰到那些笨拙言辞

背后真挚的情感